為了使大學生對我國佛教有更深入的了解,2016年12月7日,由社會科學學院主辦的本學期第六次講座在教學樓F302舉行,本次講座由闫虹珏老師主講。
首先老師告訴我們他所介紹的佛教是漢化引入的佛教,而非藏化佛教。佛教起源于印度,傳播到中國,其創始人是釋迦牟尼,同時通過講述釋迦牟尼的生平故事讓我們來進一步了解他。老師還講到佛教的劃分,佛教分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大乘佛教主張的是其他人修行比自己要重要,然而小乘佛教食以自我完善與解脫為宗旨。
随後,老師講到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曆程。佛教在兩漢時期傳入中國,曆經200年左右的傳播,在東漢末年,佛教漸漸在民間普及。魏晉南北朝是佛教發展的承上啟下的時期,這時學派紛立,湧現出一大批傑出僧人,西行取經也成為了一股熱潮。三國時期,譯經事業繼續發展,寺院有了固定規模,同時,結束了指出家不受戒的曆史,在這個時期穎川人朱士行程為漢地理一位真正比丘。隋唐是佛教繁盛時期,當時的帝王在佛教政策上要求威望為王者服務,要求佛理與儒家的忠孝知道相适應。到了宋明清時期,三教合一,理學興起。
佛教中國化的發展曆程是漫長的,然而它帶給我們各方面的啟示也是意味深長的。佛教的中國化是兩種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吸引融合的結果,它啟示我們要不斷地吸收新的東西,對于國家而言,佛教的中國化則啟示我們要根據自身國家的特點制定符合自身發展道路的策略。
源:社科學術部